張家界景區(qū)

澧水漂流
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11:54 來源:10forwardtheexperience.com 編輯:okzjj.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 公眾微信號

 (八)澧水漂流

 從慈利縣城愛依斯電站起,隨澧水而下,繞五雷山西麓,漂經(jīng)6個灣、5個潭、11個灘,到茶林河渡口止,全程17公里。游客乘橡皮船漂流,可領略急流穿峽、驚濤簸舟、清潭垂釣、野地烹烤的不同情趣;可觀賞五星捧月、金龜探頭、鎮(zhèn)水將軍、蛤蟆巖、雞公寨和水禽捕食、野鴨驚飛等各種景觀;可欣聞李自成戰(zhàn)清軍于澧水,賀龍脫險上五雷等傳說。漂后,可登五雷山、赤松山游覽。
【五雷山】 地處慈利縣東部。主峰距縣城20余公里,距張家界市城區(qū)120公里。原名大維山。因主峰金頂分出數(shù)脈,呈輻射狀伸出,有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中的“地維”,故名。因山高,又系雷區(qū),“雷掃其殿,鐘鼓自鳴,塵埃自凈”,故更名五雷,又名岳雷。曾有“北武當,南五雷”之說,意為兩山齊名。景區(qū)面積約100平方公里。枝柳鐵路縱穿其西,1801省道橫貫其南。有公路、便道與山下相連。據(jù)乾隆五十三年(1788)武進士吳煥(任慈利知縣)《五雷山碑記》載:唐朝“仙人李靖實創(chuàng)始之,元至正間詞林張公兌,歸隱茲山布施福地”。明萬歷后期,常德榮定王和澧州華陽王建宮殿三十六座。據(jù)傳,神宗帝得知后,封五雷山為“天福地”。此后朝會鼎盛,成為規(guī)模宏偉的道教圣地。清代改為“內(nèi)八家,外八家”。民國時期稱“內(nèi)有八家,外有十七宮觀”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曾保護維修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破壞,1979年開始修復舊觀,到1994年,部分宮殿修復。五雷山的道觀,依地勢縱列于崖沿、嶺脊、峰頂,橫布于山坡,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,引入入勝。歷史上不少名流、鄉(xiāng)貢和羽士慕名而至,稱其“與南之衡岳,北之武當,堪鼎峙焉”。山上氣溫年均11.6℃,為旅游避暑勝地。
【慈濟塌】 原名慈姑塌。相傳古時有七位慈姑美女,于南面七姑山修煉,常來此塌練功,故名。后相傳唐代有總管顧公“性勇而心慈”,常于此練兵,拒寇扎寨,除暴安良,救濟四方難民,遂更名慈濟塌。塌位于老棚西部,居五雷山主脈中段。塌長1621米,寬處500米,窄處296米,總面積80公頃。海拔850米。信步塌上,輕風拂面,頓覺清爽。塌上時有野兔、竹鼠、野雞出沒。塌東西兩側,可觀山景和田園風光,現(xiàn)建有避暑山莊,已通公路。
【雷岳錦屏】 南自鋪兒埡、北抵接龍橋的一段山嶺拔地凌空,逶迤起伏,長3.5公里,平均海拔820米以上,如高屏障天,稱五岳錦屏。嶺兩邊,千巖萬壑, “匯千重以合錦,聚萬態(tài)而成妍”?!吨彪`澧州志》和《慈利縣志》稱之為雷峰錦屏、雷峰擁翠,列為縣內(nèi)名景。嶺上有路連金頂。1993年重修的二天門、磨針井、百子堂、梳妝樓、朝圣門,隨嶺起伏而建造,或高或低,錯落有致。朝圣門坐北朝南,立于嶺嘴。門下有百余石蹬,懸若云梯。其下有梳妝樓,立于三面懸空的方石上,西臨峭壁,側望欲傾。嶺上的百子堂,與樓面北對立,二開間,小而別致,門額有“百子堂”字,并有門聯(lián):“放寬心莫愁無子,行好事自有佳兒。”堂前,一巖橫伸彎起,宛如龍頭,呈高昂之勢,稱龍頭勝境。有詩云:“翹首蒼巖一徑橫,老龍頭角勢崢嶸。”門上“龍頭勝境”四字,傳為明初翰林編修張兌草書,被譽為“書林一秀”。明天順六年(1462),慈利知縣楊威游此,作《游龍頭巖記》,并摩崖石刻于此,稱其為“楚南第一勝境”。百子堂旁二巖似龜,名二龜巖。大者似母龜,扭頭左顧,欲行而止;小者似子龜,趴于母背,呈十分小心狀。當云霧拂過龜身時,形態(tài)更是活靈活現(xiàn)。龍頭勝境西端,有一舌形巨石,名舍身巖。巖從崖沿橫空伸出,長約4米,下臨陡坡深溝,險峻異常。巖下,翠木掩映,上有飛升亭,坐東朝西,石料建成。相傳因真武祖師于此跳崖舍身,脫俗成仙而得名。亭頂為六角攢尖轎頂狀。門額刻“守身知命”字,門柱刻“輕生哪得成仙,修善自能致富”聯(lián)。舍身崖北向,有雙石拱橋,名斷山橋,又名渡仙橋。橋兩側巖壑深邃不見底,西側峭壁千仞,若無樹叢遮險,莫敢旁觀。二天門東坡有磨針井殿,坐北朝南,三開間,四面墻體為石條砌筑。門額刻“磨針井”三字,有“井水澄清千年埃,仙宮繚繞半山云”門聯(lián)。相傳,此處曾有紫元君變成姥姆,用鐵桿磨針來點化凈樂國王太子使之修練成仙,而得名磨針井。井泉在殿左,四季不濁,流量不減,冬暖夏涼,含多種有益礦物質(zhì)。井上野花叢生,縱橫交織,形成天然井罩。井旁竹林成片,時有黃鼠狼出沒。其下深壑擁翠,是野豬往來之地。有時,鷂掠人頭,麂躍樹叢,極富野趣。
【金頂】 五雷山主峰之頂,海拔976米,因殿宇金碧輝煌而得名。又因“五雷掃殿”而名雷峰。原在山頂附近建宮殿十多座,與蒼松翠木相襯,分外秀麗,清同治《慈利縣志》載:“雷峰凌云,晴雨變態(tài)。至夕陽回照,林壑鮮明。遙望廟頂,皎如白玉。”故以“雷岳夕曛”名之,為慈利“續(xù)增八景”之首。1993年修復的金殿、觀音閣、迎賓館與斗姆宮、文昌閣、關帝宮、赤帝宮、財神殿、皇經(jīng)堂、三宮殿、老王爺?shù)罹ㄔ隍暄哑鸱难卵貛X脊,與峭崖險峰渾然一體,雄偉壯觀。金殿高聳于峰巔,坐北朝南,寬12.3米,長8.77米,高8.72米。殿檐的西、北兩面,下臨絕壁,南面是曲折的兩條數(shù)十步石級。金殿以下,從觀音閣至赤帝宮一段,曾石碑如林,計300多塊。還有獅、龜、象、麒麟、仙鶴等石雕?,F(xiàn)多殘缺,僅少數(shù)散置于廟間,有待修復。金頂居高臨下,是天然觀景臺??礀|、南,巒峰懸崖縱橫,幽谷蕩翠,云纏霧繞;望西、北,田園丘崗鋪錦,澧水零水環(huán)繞,農(nóng)舍、城廓如畫。環(huán)顧四周, “群岫盤旋,儼如侍衛(wèi);諸峰羅列,直若兒孫”。遠眺,“嵩梁(即天門山)十六峰西臨兮,黛色累累;庭八百里東望兮,湖光晶晶”,是古人的寫照。金頂似金鑄玉琢,偉然為圣,秀麗如鳳。周圍五條山嶺,或奔騰起伏于南,或蜿蜒盤旋于東,或騰空昂首于北,雄奇多姿,儼如五龍環(huán)繞,素稱五龍捧圣。南面數(shù)以百計的大小山頭,如鳥翹首朝拜,素稱百鳥朝鳳,是山頂絕景。金頂素稱雷祖靈區(qū)。每當狂風暴雨交加時,閃電似火龍般破云而下。隨之,金頂四周霹靂聲聲,驚天動地。雷霆閃電中,常有巨輪般的火球隨著旋風,在金殿周圍滾動激蕩,殿內(nèi)鐘鼓被震響,塵埃被刮走,稱五雷掃殿,歷為“蓋世奇觀”。道人認為火球是雷神下凡掃殿的化身。五雷掃殿的神話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。實因金頂宮殿高矗,成為龐大的導電體,當強大的電弧閃現(xiàn)時,周圍空氣劇烈膨脹而爆炸,便發(fā)出震耳的雷聲。山上風停雨霽時,常有彩虹跨山越嶺,似幾條彩橋凌空飛架,素稱五雷彩橋。金頂東北側,一巖石高5.1米,形似將軍佇立狀,名將軍巖。巖下一灣灌木林,鋪青疊翠,常有錦雞報曉,畫眉爭鳴,群雀戲躍,稱百鳥樂園。東有龍泉,水甘醇明凈,含有多種有益元素。泉上幾十米處是觀音閣。閣后平曠,低于金頂。明永樂年間,相傳名道張三豐游五雷山,久居忘返,常于此練功。清末至民國初年,南北大俠杜心五出山前居金頂數(shù)月,也在此習武。
【星德山】 在五雷山主脈南端。山頂原有巖矗立,似人企望狀,名企人巖。旁有廟。元泰定年間,張道會來此重修殿宇,挖平企人巖,見星石瑩然,便“更名星子山,增修天山于前峰”。后以星之輝如人之德,更名星德山。山頂為倒“人”字形山埡。埡上一巖如橋面,寬僅2米,南連天山,北連金頂。西側是懸崖深谷。上有白巖點點,如星生輝,下有綠叢片片,似玉凝碧。埡北,一石峰狀若蒸籠,自上有五層弧形層巖,厚約五六米不等,層層平行疊起,別有風韻。頂層亦稱金頂,原有祖師殿、觀音閣、財神殿等官觀,均由石料建成,毀于“文化大革命”。20世紀80年代后,舊觀漸復。金頂南側有王爺?shù)睿髩ρ貞已卤诹ⅲ屡R深壑,險狀可畏。旁有兩棵古松,根盤崖縫,虬枝橫空,參差交蔭。埡南是天山,矮于金頂。路旁紫巖層層,巖上松林疊翠。山埡南北上下,奇巖、秀木、殿宇巧成一體,遠望如瓊樓彩閣重疊。若遇云霧繚繞,其景時隱時現(xiàn),奇幻莫測。漫步山頂四顧,層巒環(huán)抱,青峰簇擁,煙樹沉浮,如在畫中。 

【萬福溫泉 原名熱水坑。因附近有明代萬福寺遺址,時人謂有此溫泉是子孫萬福,遂更現(xiàn)名。位于五雷山南麓、零溪河北岸,1801省道側旁而過,是東入武陵源必經(jīng)之地,距慈利火車站2.6公里。泉水從石縫冒出,形成一泓碧水,流量1.5/秒。其溫度,水面( 3440)、井底(約72)、井口(49)有別,經(jīng)鋼管流至浴室的水溫為3845,水清澄甘潔。經(jīng)鑒定為偏硅酸鍶和氡、低礦比、中性、重碳酸鈣鎂型優(yōu)質(zhì)礦泉水。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,能增強胃液的分泌能力,促進食欲,對治療心血管、中樞神經(jīng)、皮膚和婦科等疾病有良效。1986年在溪南修兩層溫泉浴樓,上下各有浴室,一次可浴百余人。

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

  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編輯或轉載稿件,內(nèi)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(nèi)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(nèi)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(nèi)容。
分享到:

上一篇:金藏河漂流
下一篇:九溪
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