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家界民俗風情

八部大王崇拜(二)
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08:00 來源:10forwardtheexperience.com 編輯:okzjj.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 公眾微信號

    二、八部大神祭祀儀式及遺俗
  
    土家族地區(qū)曾有不少八部大王廟,以供奉祭祀八部大神。與祭祀八部大神相關(guān)的遺俗至晚近仍在民間流傳。
  
    龍山縣土家族舊有大擺手堂,俗稱八部堂,供奉八部大神。在小擺手堂供奉彭公爵主,說明八部大神崇拜早于彭公爵主崇拜。龍山馬蹄寨八部大王廟內(nèi),供奉著八部大神和夫人神像。當?shù)厝朔Q八部大神為“拔普”,意即祖父,稱夫人為“拔拔”,意即祖母,表明土家族奉八部大神為始祖神。
  
    保靖縣拔茅鄉(xiāng)“首八峒”遺址原也有八部大神廟,其遺存的清代復修八部大王廟碑即為明證。該碑云:
  
    首八峒,歷漢、晉、六朝、唐、五代、宋、元、明,為楚南上
  
    游……故諱八部者,蓋以威鎮(zhèn)八峒,一峒為一部落。
  
    酉水地區(qū)的酉酬鄉(xiāng)巴柯村也曾有一個八部大王廟,早已毀滅,尚存殘碑一塊,上刻“八部大王之位”字樣。酉陽縣民委保存有殘碑照片。
  
    土家族祭祖儀式有大擺手與小擺手。大擺手即是祭祀八部大王的儀式。大擺手祭祀儀式在八部大王廟即擺手堂舉行,時間一般為春節(jié),往往三年才舉行一次。屆時,輪到哪一家擺手祭祖,其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長者,便出來主持祭祖事宜。他率領(lǐng)族人將各種祭品,如豬頭、豬肉、糍粑、糖馓、豆腐、五谷、家禽、野禽、野獸送到擺手堂,一路上采旗飄舞,鑼鼓喧天,鞭炮轟鳴,十分熱鬧。
  
    擺手祭祀場地設(shè)在八部大神廟前的坪壩。神廟披紅掛彩,神桌上供有各類祭品,一對香燭高燒。廟前坪壩中央,豎起一根紅色旗桿,頂上懸掛著湖藍色幡旗、五彩大燈籠,幡旗上繪有龍、鳳、虎,可分為龍旗、鳳旗、虎旗。四周插有燈牌,上書“五谷豐登”、“國泰民安”、“天下太平”等吉祥語。廟前兩邊插有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。旗桿下,用方桌拼成一個臺子,四周用彩旗裝飾,臺上安放指揮的鑼鼓。
  
    入場時,由掌堂土老師指揮。參加擺手的各寨隊伍按順序入場。一般是,白龍旗隊領(lǐng)先,后跟龍鳳虎旗隊、彩旗隊、擺手隊、樂隊、溜子隊、小旗隊、披甲隊、炮火隊,沿途領(lǐng)隊吆喝,眾則應和:“噢!”“喂!”
  
    各路隊伍進堂后,由掌堂土老師先行儀式:掃邪、安神、祭媒嫦(即獵神媒山)、祭八部大神。祭畢,登上鑼鼓臺,揮起鼓錘,敲擊鑼鼓。三通鑼鼓過后,擺手活動便開始了,擺手活動在土老師的帶領(lǐng)下進行。
  
    擺手又稱擺手舞,是一種規(guī)模宏大而動作比較簡單的祭祀性舞蹈?;拘问绞?,土老師在坪坎中央的臺上打鑼鼓,各路人馬圍成圓圈一邊轉(zhuǎn)一邊跳,有的地方是站成兩排對跳。
  
    擺手舞是一種群眾性的祭祀舞儀,大部分活動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,不需要經(jīng)過特殊的訓練。各地擺手舞的動作又有所不同。龍山蘇竹坪的擺手舞為單擺,腳不動,身子與膝蓋部分轉(zhuǎn)動,手隨之甩擺。來鳳的單擺則不同,膝蓋彎曲,兩手向兩側(cè)平分開,并隨著身子的擺動而擺動。龍山多谷的擺手,腳要移動,雙手隨著腳的步伐而擺動。永順雙鳳的擺手也要走步,雙手則在身子的左右來回擺動。保靖土碧的擺手只走兩步,起腳是跨步帶跳起。馬蹄寨的團圓擺手舞是橫著身子,腳交叉橫跨步,兩手在身子兩旁擺動。各地擺手舞雖有所不同,但又可以概括為兩種基本的動作,即“單擺”與“雙擺”。大多數(shù)地方的單擺要移步,先向前走二、三步,手也隨之擺動,然后身體擺動,從而帶動雙手擺動,此時腳不動,膝蓋稍彎,雙擺與單擺基本相同,只是重做一遍身子轉(zhuǎn)動帶動雙手擺動的動作。
  
    配合著擺手舞的基本動作,還要作一些表現(xiàn)狩獵、農(nóng)事、軍事等活動的動作,以再現(xiàn)土家族的生活,紀念先祖,表彰先祖所開創(chuàng)的業(yè)績??梢?,這種祭祀舞不僅具有紀念意義,而且具有教育后人熱愛生活、熱愛勞動的作用,同時,還具有自娛自樂、解除一年來辛勤勞作的疲勞的作用。根據(jù)擺手舞的主要內(nèi)容,可將其分為幾種主要類型:
  
    狩獵舞,主要是對打獵動作的模仿。有“跳蛤蟆”、“木鷹閃翅”:“拖野雞尾巴”、“圓舞”等,其中的“圓舞”是圍成圓圈跳舞,再現(xiàn)了早期圍獵的生活。
  
    農(nóng)事舞,這類儀式舞是擺手舞中的主要部分,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一年12個月的生產(chǎn)活動,有砍火渣、挖土、燒石灰、積肥、種包谷、種棉花、薅草、插秧、割谷、織布等動作。對于一個農(nóng)業(yè)民族來說,他的氏族或部落的始祖神,往往既是戰(zhàn)爭英雄神,同時也是農(nóng)業(yè)神,八部大神也是如此。所以,擺手舞中有大量的農(nóng)事舞以表示對先祖八部大神的紀念。
  
    軍事舞,這是以表現(xiàn)戰(zhàn)斗動作來祭祀八部大神的舞蹈。它由殺人血祭動作和打斗動作所組成。血祭為舞前的過場,過場之后是打斗動作,多是兩人一組行舞。兩人各拿大刀或別的武器,其中一人扮演敵兵,一人扮演土家族士兵。兩人作追趕、對打、對刺等動作,最后敵兵投降,遂告結(jié)束。
  
    擺手舞結(jié)束的時候,要收擺舉行送神儀式。
  
    由以上所述可見,擺手舞中的大擺手是一種祭祀性的舞蹈,多在祭祀八部大神時舉行。大擺手中的軍事舞是最具特色的部分,是表彰八部大神戰(zhàn)功、緬懷先祖、鼓舞士氣的比較古老的祭祀儀式。據(jù)學者考證,大擺手起源于巴渝舞,是土家族祖先巴人參加武王伐紂時所跳的戰(zhàn)舞。當然,隨著時代的變遷,大擺手祭祀性的功能已逐漸消亡,而娛樂性的功能則發(fā)揚光大。擺手舞成為土家族人民歡度春節(jié)、慶賀豐年、祈求吉祥的民俗活動形式。擺手舞活動中土家人民萬眾狂歡的場面,則顯示了一個民族不竭的激情和蓬勃的生機。茲錄清代土家族詩人竹枝詞兩首,以觀其盛況之一斑:
  
    唐仁匯《竹枝詞》:
  
    千秋銅柱壯邊陲,
  
    舊姓流傳十八司;
  
    相約新年同擺手,
  
    春風先到土王祠。
  
    彭施鐸《庵州竹枝詞》:
  
    福石城中錦作窩,
  
    土王宮畔水生波,
  
    紅燈萬點人千疊,
  
    一片纏綿擺手歌。
  
    八部大神的祭祀儀式,除產(chǎn)生了擺手舞這樣的群眾性娛樂民俗之外,還派生出了其他一些民俗事象,至晚近尚有遺存。
  
    酉水地區(qū)一支彭姓土家族人過去曾有過“四月八”的習俗,稱“擺八”,是祭祀彭姓八部大王的節(jié)日習俗。相傳彭家老祖公“出兵打馬”,過年不在家,歸來之日正值農(nóng)歷四月初八,彭家人在這一天歡慶老祖公勝利班師,并補過大年,從此形成這一習俗。所以彭家人過“四月八”如過大年。這一天,要在桌子上擺八只酒杯、八個碗、八雙筷子,用以祭祀彭家先祖八部大神,須擺至半夜才能取走。
  
    另外,土家族巫師的服飾“八幅羅裙”、法器“八寶銅鈴”則是八部大神的象征,也是八部大神祭儀的派生物。傳說,在很久很久以前,生活在武陵山區(qū)的土家人,經(jīng)常受到官兵侵擾。當時,土家有八個部落,八個部落八個姓。每當官兵侵犯,八姓部落都奮力抵抗。但是由于八個部落沒有統(tǒng)一指揮,各行其是,不能很好地協(xié)同作戰(zhàn),結(jié)果連吃幾場敗仗。
  
    從失敗中汲取了教訓,一個部落首領(lǐng)提議,八個首領(lǐng)應該排個座次,以便作戰(zhàn)時能有一個統(tǒng)一的指揮。大家都表示贊同。于是有人提議,八個首領(lǐng)都去銅匠鋪打一個銅鈴,按得到銅鈴的先后排座次。大家都希望首先得到銅鈴,在銅匠鋪里吵吵鬧鬧,銅匠被吵得手忙腳亂,鑄了三天三夜,也沒鑄出一個銅鈴來。銅匠就想出一個辦法,讓八位首領(lǐng)在銅匠鋪外面等候,銅匠一人在里面鑄銅鈴,然后讓八位首領(lǐng)輪流進鋪子,遇上銅鈴鑄好就取走,若沒鑄好就出去繼續(xù)下一輪的等候。有人輪了幾次都沒得到銅鈴,有人一進去就拿到了銅鈴。這樣,按拿到銅鈴的先后順序排定了八位首領(lǐng)的座次,最早拿到銅鈴的就成了大首領(lǐng)。
  
    不久,官兵大隊人馬向山寨蜂擁而來。大家事先埋伏好,一聽到大首領(lǐng)的牛角號和銅鈴聲就一擁而上,把來犯的官兵團團圍住。打了三天三夜,損失了不少兵器,還是沒分出個勝負來。大首領(lǐng)便召集七個兄弟商量對策。最后決定把兵馬分成兩支,四個部落為一支,分別搶占兩個山頭。結(jié)果,把官兵打得大敗。八部落士兵乘勝追擊,把敵人趕出了18個關(guān)口。
  
    為了山寨長久安寧,必須維護大首領(lǐng)的權(quán)威。于是大家商量出一個辦法,各部落拿出一塊布,每塊布需不同顏色,將八塊八種顏色的布做成一件八幅裙,讓大首領(lǐng)穿上它,以便調(diào)動八個部落的兵馬。從此,就有了八幅羅裙。后來,祭祀八部大神時,土老師穿上八幅羅裙,以表示對八部大神的紀念,八幅羅裙就成了土老師的專用服飾,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
  
    八個部落的銅鈴,后來被稱作八寶銅鈴,成為土老師的法器?,F(xiàn)在的土老師的銅鈴其實只有六個,另外兩個,據(jù)說是一個給了苗老師(苗族巫師),一個給了客老師(漢族巫師)。這也反映了土家族與苗族、漢族長期和平共處,文化上相互交流的歷史事實。
  
    由包含著土家族先祖史跡的八寶銅鈴傳說,還衍生出了八寶銅鈴舞,為土老師作法事時所跳舞蹈,其內(nèi)蘊仍含有對八部大神的紀念,也可視為由八部大神祭祀儀式派生出來的民俗事象。在土家族,每逢婚喪、生育、過七月半,都要請土老師行法事。八寶銅鈴舞就是土老師主持的請神接鬼、祭奠亡靈的儀式舞。跳舞時,土老師手持八寶銅鈴,身穿八幅羅裙,邊跳邊唱梯瑪神歌。
  
    前已述及所謂八寶銅鈴,實際上只有六只銅鈴。六只銅鈴系在一根長一尺二寸左右的木柄上,兩端各3只。木柄一端刻著馬頭,系著五色布條,為上端,舞時在上;另一端為下端,舞時在下,不能顛倒。土老師作法時,手握木柄舞動,銅鈴便發(fā)出清脆悅耳的聲音,十分動聽。八寶銅鈴舞的動作并不復雜,主要是一手拿司刀、一手拿銅鈴的土老師圍著一條象征坐騎的長凳舞蹈,作喂馬、逗馬、跨馬、騎馬飛奔、下馬等動作。在做這些動作時,土老師要不斷搖鈴,并吟唱神歌,其間也穿插牛角號,以烘托熱烈的氣氛。舞姿剛健有力,鈴聲叮當清脆,號角高昂激越,八幅羅裙隨舞翻飛,猶如孔雀開屏,其情其景,很有藝術(shù)感染力。其舞雖為娛神,也能娛人,所以土老師跳八寶銅鈴舞時,往往引來很多觀眾,可謂觀者如堵。八寶銅鈴舞已成為抒發(fā)激情的一種娛樂形式,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愛。

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

  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編輯或轉(zhuǎn)載稿件,內(nèi)容與相關(guān)報社等媒體無關(guān)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(nèi)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(nèi)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。
分享到:

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